党的好儿女、好干部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名优秀援藏干部,生前曾在西藏自治区的多个地方工作过。
1979年的时候,孔繁森同志首次从家乡山东进藏工作,他在西藏任职的“处女地”(第一个工作地)是日喀则的岗巴县,职务是县委副书记。
(资料图)
1988年,他第二次进藏,在自治区首府拉萨工作,其任职务是副市长。
1992年11月,他被调至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工作,担任地委书记。
从那时直到1994年11月底,他生命中的最后两年都在阿里地区度过。
阿里地区正是孔繁森同志在西藏的第三个任职地,也是生前公职工作的最后一站。
对于东部地区的国人来说,阿里地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阿里”是藏语音译词,在藏语里有“属地”、“领地”、“领土”等意思。
一千多年前,这个地方被叫作“象雄”。
阿里地区有七大特别之处。
第一“特”就是行政区划特别,它是西藏自治区目前唯一的地区(以地区命名的地市级行政区域,其他如拉萨市)。
第二“特”就是方位特别,作为祖国西南边陲的“门户”,它的地理位置属于西藏的西部,也是青藏高原的北部(羌塘高原),它的西南和西部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为邻,是一个接壤外邦异国的边疆之地。
第三“特”就是地广人稀,它方圆达34.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0多个上海的面积、21个北京的面积),是西藏面积第2大的地级单位(仅次于那曲市),而拥有常住人口12.33万人(截至2021年5月),大约相当每三平方公里能见到一个人,是典型的平均一平方公里坐拥人口最少的西部地区之一。
第四“特”就是拥有乡镇村数量少,阿里地区下辖噶尔县、普兰县、措勤县、改则县、革吉县等7个县,一共拥有37个乡镇(包括7个镇与30个乡),下辖仅有145个村级行政单位(包括11个街道或社区居委会和134个村委会,2017年末统计),这在全国的地市级区域来说可谓是一种特别少的存在。
第五“特”是GDP发展水平不高,可进步空间巨大,近年来这个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处于50多亿元的区间,地方财收在3.5亿元至5亿元之间。
第六“特”是海拔高,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这里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等都在境内,虽然山高山多林密,但风光脱俗,纯净原生,有古格王国遗址、托林寺、札达土林等主要旅游景点。
第七“特”是人迹罕至,人烟稀少,这个有“世界第三极”与“生命之禁区”之称的地方空气稀薄,气候条件恶劣,是人类生存极限与体现生命奇迹的地方。
孔繁森同志长期在西藏日嘎则、拉萨以及阿里地区等地工作,环境艰苦、生存条件极端恶劣,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他和一起奋斗的同事所付出的努力可以想见。
阿里地区的行政公署相当于其他地级市的市政府,位于噶尔县的狮泉河镇。
行政公署的一把手,就是官方任命的行署专员(相当于地级市的市长)。
这个七月初,一位曾在这里担任行署专员的正厅级干部被查。
中这名厅官就是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原党组书记达娃扎西。
他不仅是阿里地区养育出来的本土藏族干部,是在阿里地区打拼、奋斗、成长起来的高官,也是在阿里地区任职“父母官”(党/政主要负责人)多年的资深少数民族高级干部,任职正厅级岗位超15年。
作为一名“55后”干部,他仅有中专学历,公开资料中未显示其具有在职大学或在职研究生学习的经历。
值得一提是,他还是一位超龄退休的厅官。
1958年12月的一个冬天,达娃扎西出生在西藏阿里地区下辖的普兰县的一户藏族人家。
从阿里地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他就被分配至公职单位工作,当上了国家干部。
三、四十岁的时候,他完成了科级干部向县处级干部的跨越。
在家乡阿里地区,他担任过改则县的县委书记、阿里地委副书记等职。
从2006年8月至2012年4月,他担任阿里地区的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长达五年多时间,成为一名根深叶茂的“父母官”。
2012年4月,他离开了工作30多年的阿里地区。
之后,他一直在自治区水利厅工作,任职一直是正厅级岗位。
在自治区水利厅,他先是当了将近两年半的厅党组副书记、厅长,而后又当了为时三年半的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再后来从2020年5月底至2023年1月期间又当了超过两年半的厅长。
这名曾为第11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厅官,在自治区水利厅任职超10年并两度担任厅长,以正厅级干部的身份在60岁以后继续干了四年多,成为一名超龄退休的厅官。
他的任职生涯,其实只有两站,前站是故乡阿里地区的党政机关,后站是首府拉萨的自治区水利厅。
重要的是,他在多个县处级或厅局级单位的“一把手”岗位任职。
毫无疑问,他的问题离不开其在担任党政实职领导期间从四面八方扑来砸向实权与大权在握的权力的“糖衣炮弹”式诱惑。
而他多年的奋斗成果,如今皆已成空,贪念悔终生,贪欲害全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