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 内容页

【当前独家】他是个悲剧皇帝,临终却实施仁政,禁止嫔妃殉葬

2023-06-27 15:19:34 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张月


(相关资料图)

伴随着初夏的暖阳,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裕陵。因明英宗驾崩前遗诏要求不得让嫔妃殉葬,裕陵成为第一个没有嫔妃殉葬的明陵。

人殉是古代一种惨无人道的制度,秦始皇的殉葬嫔妃、宫女尤其多。汉唐两代改用陶俑、木俑殉葬,不再强制妇女殉葬,但是,在辽、金、元三代,人殉制度死灰复燃,元代甚至鼓励民间殉葬行为。明代朱元璋、朱棣等去世后,都有嫔妃殉葬,直至后世史家一提起就恨铁不成钢的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前,做出了他此生最值得史书褒奖的一项决策:“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此言俱要遵行,毋违!”于是,自朱祁镇始的明朝历代皇帝,再也没有嫔妃殉葬现象。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棂星门留有木质额枋

在明朝皇帝中,朱祁镇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曾两度在位,第一次继位时年仅9岁,年号正统。起初国事由太皇太后张氏(朱祁镇的奶奶诚孝昭皇后)掌控,贤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政。英宗主政后,宠信太监王振,在御驾亲征时于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军队俘虏。其弟朱祁钰随即继承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后来英宗被放回北京,一直被软禁在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天顺八年(1464),英宗病逝,葬于裕陵。

裕陵全景俯瞰图

来到裕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几根铁柱支撑的神功圣德碑,这是100年后的嘉靖皇帝为他之前的6个皇陵(包括裕陵)所设置的。目前石碑被铁皮围住加以保护。视线穿过神功圣德碑,沿着神路向北眺望,英宗的裕陵静卧在天寿山的石门山之下。无字碑身后是裕陵神道的三座单孔桥。中桥石券,石铺桥面,汉白玉石栏板望柱;侧桥砖石券,砖铺桥面,砖石栏板。2013年到2015年,三座桥得到了保护性修缮。桥的使用是有严格等级的,中间的桥只能走已逝帝后的棺椁、神牌。皇帝祭陵时,走左侧的桥,大臣等走右侧的桥。

三座桥

十三陵的多数陵都有神道桥,而且多数也是三座,具体位置根据陵的排水系统的设计而定。其中定陵、庆陵、昭陵的两侧桥栏与主桥同样是汉白玉石望柱。与裕陵较近的泰陵,在无字碑与陵之间也有三座桥,由于昌赤路从无字碑与陵门之间穿过,现在泰陵的桥只有桥两侧的遗迹了,而裕陵的三座单孔桥是完整的。

裕陵是近年才修缮过的明陵,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裕陵祾恩门是2011年修缮之后仿照明式规格修建的单檐三开间歇山顶式建筑。在修缮后的门内,可以看到里外两种建筑形态。外部是新修建的建筑,门的地面还有清代的石础和两侧残存的墙头遗迹。裕陵的祾恩殿只剩下后墙和两侧的墙壁,原有木质柱体的空间已经被填充的墙体替代,以保护残墙的伫立。

裕陵棂星门(含下额枋)摄影:张月

穿过修缮后的三座门,首先看到的是棂星门。原本高大的棂星门望柱被大树紧紧包裹着,就连望柱上的两个麒麟也被树叶掩盖住了昔日的辉煌。裕陵的看点之一,是棂星门上横在两个望柱之间的一根木质额枋,准确地说,是下额枋,上额枋已不存,但可以看到相应的凹槽。这是十三陵各陵棂星门唯一保留下来的木质件,露天保存已有558年,实属不易。

裕陵的看点之二,是棂星门两侧、石五供两侧各有两个“树盂”,这是十三陵各陵中保存“树盂”最多的陵。尽管现在看到的树盂是在后期修缮重新拼接到一起的,有的缺耳,有明显的断裂,但总体保存相对完好。

树盂

棂星门之后就是石供案和石五供,案上居中石香炉,左右烛台、花瓶各二。香炉的盖顶上雕刻着一条精美的盘龙。石五供后方礓礤之上,便是裕陵的标志性建筑——明楼和宝城。

建陵军民达8万余人

走上礓礤,穿过明楼门洞,看到的是一座琉璃影壁。影壁后方即裕陵的“宝山”(墓冢),前部有弧形砖墙拦挡封土,并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相接,形成一个封闭的月牙形院落,俗称“哑巴院”;院外月牙形墙体俗称“月牙城”。哑巴院正对方形城台,城台之上是重檐歇山式明楼,形制如泰陵。

裕陵依然采用了与献、景二陵同样的宝顶营造方式,并没有如同长陵一样将方城与宝顶连为一体。而是在宝城之下留出“月牙城”。

裕陵明楼下方城券门完全通透,登临方城和宝城的石道分列明楼背面的左右两侧。同时,为防止宝山封土雨季发生滑坡,在正对券门门洞的地方,与陵宫中轴线垂直处修建一道拦土墙。拦土墙两端和宝城城墙相连。沿着明楼两侧的城墙阶梯而上,就可以看到矗立在明楼内的圣号碑。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在这些朝廷大员的督理下,仅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把裕陵地下玄官建成。同年五月,奉英宗皇帝梓宫入葬,六月陵寝工程全部告竣。

钱氏或是取消殉葬制诱因

从性格上来说,明英宗优柔寡断,但在复辟后杀少保于谦、名将范广,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很难说他没有暴政。不过,他二次登基后还是做了一些值得肯定的事情,诸如天顺年间任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明英宗释放了永乐朝被囚禁的“建庶人”,即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朱文圭被幽禁中都凤阳逾50年,被放出后,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明英宗临终前取消了后宫嫔妃的殉葬制度,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对于他取消殉葬制的原因,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他可能是为了皇后钱氏。从明英宗此前的表现看,他并不是多么仁善之人,“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再次当上皇帝,他废去景泰帝朱祁钰的帝号,降为郕王,并按亲王礼仪葬在北京西山。明英宗依然按祖制让被废的景泰皇后汪氏为朱祁钰殉葬,大臣上奏说,汪氏的皇后被废,是因为不同意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位,不能恩将仇报。明英宗因此没有让汪氏殉葬,而是让朱祁钰生前宠爱的妃子唐贵妃殉葬了。在以亲王礼下葬弟弟朱祁钰,明英宗并没有表现出仁善之心,还让嫔妃殉葬,那他为何会在临终前取消殉葬制呢?

据说明英宗被俘后,钱皇后的一只眼睛哭瞎了,天天拜佛祈求平安,哭累了就直接躺在地上,一条腿也瘸了。钱氏还把宫里面所有的财宝都拿出来去赎英宗。英宗回来以后,钱氏一直跟随英宗在南宫生活,吃穿用度都被缩减,极其艰苦。钱氏号召宫里的嫔妃织刺绣品,拿出去变卖。英宗感觉钱氏为自己付出很多,对她十分在意。钱氏没有生育子嗣,按照旧例,没有生育子嗣的嫔妃都是要给皇帝殉葬的,钱氏自然也逃不过去。民间的说法并不一定正确,无论如何,明英宗临终前取消殉葬制,总算是给自己的皇帝生涯留下了些许光辉。

上一篇:中泰证券:厄尔尼诺来袭 热夏+低库存将持续拉动空调出货高增|每日视点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热点聚焦